
窗台就是老城最佳拍攝位置。


遠方燈亮的地方就是老城最熱鬧的市集區(巴札)。↑
那地方我們只有白天敢去逛..
因為7/5後的扎針新聞,讓台灣親人頻頻來電關心
加上旅館服務員也勸我們晚上盡量少外出
氣氛很怪...怪到只要是維族人多的地方..我們都會怕怕...
怕什麼?? 怕被扎針、怕被做掉阿...(7/5畫面多恐怖..)
心裡想著..怎麼都不見那些旅行團或散客團...
不然我們就可混在一大夥人之中隨便逛,那該有多好!!

長途包車很累我們當初即與師傅約定到喀什後,人、車皆休息 1- 2天
休息天算放假不算錢,但得自已找景點玩..
這是街上攔的包車,半天100¥ 師傅是帥氣的維族人

老城房屋因為有一部分建在城的高坡上,
所以稱為 : 高台(崖)民居,據說已有600年歷史。↓


這是售票口。買完票後有解說員帶路參觀..↓ 門票 30¥/1人




街道,小巷四通八達。感覺像走進了迷宮。沒人帶路,肯定會迷路。
大部分都是磚土牆結構的民宅
解說員說 : 當你要去拜訪維族人時,
應懂得禮儀,二扇門關著時,
表示男主人不在家,只有女主人在家,訪客只限女生。
當二扇門一開一關時↓ ,表示男主人在家,不論男女都可以拜訪。


在老城區居民裡有60%沒工作,他們是低保戶,
政府給輔助,低保戶會在門牌上區分。↓






在我們住的世紀賓館,往下看老城好像一片廢墟,當走進老城參觀,經解說員的介紹、說明和實際參觀才知,他們白天住在外面的篷子上,晚上才睡裡面,環境乾淨、清幽,樓上住一戶,樓下住另一戶,看他們生活上雖貧窮,臉上是滿足的,沒多大慾望。

這裡居民部分是手工藝人,不少人家開放參觀兼賣紀念品。


這裡小孩活潑、可愛,笑臉迎人,愛照相,
喜歡拉著人,不是向人要東西,而是要與人親近,
可能是老外見多了
所以見到人就不分男、女、老、少通通 say : "hello"
連抱在手上還不太會走路的也跟著叫..
小孩上學後會學二種語言(維語、漢語),六年級時會再加英語課。
這是我們入疆時...背好的維族語,今天剛好拿出來與他們打招呼很管用哦!!
您好 = 牙合西莫 很好 = 亞克西 謝謝 = 熱合麥特 再見 = 伙西

較保守的已婚婦女↓只要有男士在場,面巾.就會一直戴著



我們尊重當地習俗,只是覺得太保守 、傳統,↓
路上相遇會不會兒子認不出媽 ?↓




"瑞士來的背包客"↓ 她一個人到新疆玩,與我們一起參觀,聽解說。


下高台後走往老城區另一個出口,不走回頭路。


很像小時候台灣 家鄉的"柑仔店"↑ ↓



老城清真寺


橋頭 "露天剃頭店"↑ ↓


香妃墓入口 ↓ 門票 30¥ 博物館10¥ 民族舞蹈 10¥ (共 50 ¥ /1人 )


香妃家族墓↓阿帕霍加陵墓 (霍加是對男性的尊稱不是名字,維族人沒有姓)。


喀什維族少女的香妃,是乾隆寵愛的妃子,
傳說她遍體生香,故名香妃。
香妃墓並非為香妃而建的,而是因維族人的習俗,
夫妻死後不能合葬,妻子應回娘家安葬。
因此當香妃因思鄉病死後,皇上將他衣冠送回家鄉安葬,
後來族人為紀念她,故將此家族墓取名香妃墓。


香妃墓旁的麻札區
維族人下葬時,遺體要離地3米,男的用三層布裹住,女的用五層布裹住,
男的墓是大的,女的較小,最小的是小孩。


加滿清真寺↑。
低禮拜堂在左下角(冬季禮拜的地方)


高禮拜堂 (夏季禮拜的地方)↓ ↑


香妃墓果園民族舞蹈 10¥/1人 .





艾提朵爾清真寺
廣場很大,廣場右邊駐了一大隊解放軍(我不敢拍)
我們到時,寺內正要做禮拜,女士不得參觀,所以只在入口處晃了一下。


在艾提朵爾清真寺旁有個大巴扎
有帽子市場、工藝品市場、服飾、小食還有水果、蔬菜等市場








紅雞蛋、黃蘿蔔 ↑"黃蘿蔔"台灣沒見過,是新疆抓飯重要配料之一。


花茶攤販↑
這個招牌一看就知道是牙科囉!!




遇見從蘭州來的一對母子↓ ↑兒子聽出我們的口音是台灣來的,
因他在收集各國錢幣,就提出想要和我們交換一些零錢,
我們就送給他一元、五元、十元的台幣當紀念品。


現烤1個 4¥的大羊肉烤饟非常好吃,一出爐就賣完還得排隊等..


清真寺對面是巴扎也是商業區,傳統與現代都有,人潮多多也。




喀什載客驢板車比庫車少
這裡沒排氣管的載客電瓶車(環保車)滿街跑好像很實用↓ ↑



參觀完香妃墓,在快到老城區時,經過的大巴札↓ ↑



牲畜交易市場


長相奇特"功能"也不一樣的"種羊"↓





因為碰上伊斯蘭教"齋月"封齋所以從庫車到喀什,
大巴札裡的牲口交易規模都很小,只有零星交易↓ ↑





這位在賓館旁賣瓜的老人,不知是他被騙 ?? 還是我們被他騙 ??
跟他買的兩顆西瓜,切開後肉白白的像冬瓜,沒熟不能吃。


這是"喀什邊防支隊"↓要離開時..我們特地跑去退'邊防証"押金。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